在制浆造纸工业(简称造纸工业)中,泡沫处理是生产中的棘手问题。
1发泡原因
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液体或黏度较大的液体受到搅动时,常常会产生大量不易消失的泡沫。这些泡沫较为稳定不易消失的原因如下:
1.1膜弹性
液膜在一般的稀化过程中抗拒局部稀薄化的能力为膜弹性。当液膜有一稀薄点时,此点即是可能的部位。
但当这一点再进一步被拉伸时,则在此部位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会更加减少,而使其表面张力增大结果造成力的不平衡,牵拉周围的表面向稀薄点移动以平衡表面张力。表面层的移动会一起拉动下层的液体,这样就防止了初期弱点的进一步稀薄,及进而引起的泡沫。
这种作用也可称为“自我痊愈效应”。当然平衡表面张力时,也可能是主体液中的分子移出来而不必由邻近的表面移动分子。
但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的话,就不会有回复稀薄部位的活动,也无法防止进一步的稀化,从而导致泡沫。不过,大多数发泡表面活性剂分子从主体到表面的移动速度相当慢所以自我痊愈效应是主要的。
一般而言,纯水和纯表面活性剂不起泡,这是因为它们的表面和内部是均匀的,很难形成弹性薄膜,即使形成亦不稳定,会瞬间消失。但当溶液中有表面活性剂的存在,空气进入溶液,水中的空气被周围的液体包围而形成水中气泡。
气泡形成后,由于分子间力的作用,其分子中的亲水基和疏水基被气泡壁吸附,形成规则排列,其亲水基朝向水相,疏水基朝向气泡内,从而在气泡界面上形成弹性膜,其稳定性很强,常态下不易。
油型消泡剂,大多为环氧烯烃和脂肪醇的缩聚物,是一种亲油性表面活性剂,有良好的消泡和抑制泡沫的效能,MPO消泡剂即属于这种类型,MPO消泡剂的消泡能力是柴油的10倍以上,由于具有较大的疏水性,在纸面会造成油点和影响施胶度,从而不能用于白纸和纸种。
近发展的乳液型消泡剂与传统的消泡剂不同,不含任何油型组分,为聚醇醚型的表面活性剂,对水的亲和力较大,具有良好的消泡和脱气能力,并能提高填料留着率,加速浆料滤水和改善纸页成形。乳液型消泡剂适应的pH值范围较广(4~10),对施胶无不良影响,不会在纸面产生污点等优点。
由于消泡剂为液态,可用计量泵输送,通常不受水质硬度的影响,并可经受剪切力的作用而保持稳定。为了取得的消泡效果应正确选择加入点,应加在发生泡沫的场所或在稍稍靠前处。在纸机系统可加入网下白水盘,总之应距流浆箱有一定距离,使浆料在消泡后上网,确保纸页成形和成纸的质量。
姓名: | 汪工 ( 销售经理 ) |
手机: | 18938231365 |
业务 QQ: | 896168424 |
公司地址: | 东莞市中堂镇吴家涌村北王公路39号东侧 |
电话: | 0769-88118030 |
传真: | 0769-88118030 |